3月5日,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舉行小組會議,黃華華講話。
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曹斯 李春江 黃偉)在昨日廣東代表團分組審議時,食品安全問題引發了代表們的熱議。全國人大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表示,要理性看待食品安全問題,“確實要加強監管力度,但大家仍要建立信心,沒信心是最大的問題。”
“沒信心是最大的問題”
“根據有關部門的檢查統計,內地的奶粉99%是合格的!”當談起香港奶粉限購時,黃華華表示,“大家要對內地的產品有信心,畢竟不合格的只是少數,要辯證地看這個問題,國外的也不是100%安全。”
黃華華現身說法:“我不管國內國外的食品都一樣吃,也不太在意這些,所以沒有信心是最大的問題。”他強調,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需要綜合協調解決的問題,“該教育的要教育,該把關的也要把關,該監督的要監督,但還是得有信心。”
遭受質疑的不僅是奶粉。此前,國外媒體一則關于廣東養殖戶用豬糞當飼料喂羅非魚的不實報道,曾引發行業震動。說到這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茂名市三高羅非魚良種場場長李瑞偉表示,廣東的羅非魚是靠得住的。
“我們走上了標準化養殖的道路,從種苗、池塘水質、飼料,到養殖管理技術,都有自己的標準。產品都會通過無公害認證體系和綠色食品認證體系,完全和國際接軌。我們很早就建立了索證制度,無論是賣到哪里,都可以倒查出是哪里產的。”他表示,老百姓要對廣東羅非魚有信心。
關鍵在于加強源頭檢測
怎樣才能讓百姓喝上放心奶、吃上放心肉?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表示,要從源頭進行管理,探索建立監管新機制。
“檢測要放到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形成一條龍檢查的鏈條。避免送檢,政府和企業也減輕了負擔。”陳瑞愛認為,細觀近年發生的幾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立頓茶包農藥超標、工業明膠制成毒膠囊、腐敗動物內臟制地溝油、速生雞等,大多是由于農產品、食品生產源頭的管理無序所致。
“目前我們只是注重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檢驗,檢測環節跟生產脫節,不夠緊密,對之前的過程不重視,建議從生產源頭抓起,加強農產品、食品生產地和來源地的檢測監管以及信息公開。”陳瑞愛建議,政府要鼓勵有一定實力的生產地通過各種方式建立自己的質量檢測室,更加有效地對農殘、重金屬超標等危害實施控制。
她認為,重點應該對4個環節的安全進行檢驗:一是土壤質量、生產基地的安全;二是生產過程中物資投入的安全,如農藥、飼料、灌溉水的安全等;三是生產管理中的安全;四是進入市場時的檢測。確保流入市場的農產品、食品符合安全衛生質量要求。“比如,對于種植業來說,采收前通過抽樣進行農殘掃描就可以定性確定150余種農殘,花費不過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