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是農墾的立足之本、職責所系。下面,我就推進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講三點意見。
一、農墾已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期以來,農墾不辱使命,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墾系統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立墾之基、興墾之本,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新的長足進步,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糧棉糖膠乳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作用凸現。2012年,全國農墾糧食畝產
(二)農業物質裝備水平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機裝備水平保持較大領先優勢。目前,農墾有效灌溉面積超過579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3%以上,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大馬力、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農機快速增長,部分墾區主要農機裝備達到國內或世界先進水平。
(三)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高。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升,標準化生產和模式化栽培廣泛應用,主要農產品生產技術全國領先。2012年,農墾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高出全國水平;農作物種子優良品種率達到98%;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比重達到68%,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0多個百分點;小麥、大豆全程機械化程度達到100%,水稻達到90%以上。
(四)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高。目前農墾種植業從業人員人均承包耕地36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多,奶牛規模飼養率64%,生豬規模飼養率77%,分別高出全國19和17個百分點。農業經營組織多元化發展,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5家、省級龍頭企業394家,職工家庭農場113萬戶,聯合體承包、模擬股份制、公司制經營主體1.3萬家。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高。農產品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培育了一批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優質安全品牌,農墾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放心產品的代名詞。2012年農墾“三品”品牌認證1786個,農作物認證面積734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全系統220個企業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制度的應用,種植業產品可追溯規模483萬畝,養殖業產品可追溯規模6713萬頭(只)。
(六)現代農業示范帶動作用顯著。輻射引領周邊地區農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現代農業建設成果溢出效應明顯。目前,全國農墾已有不同類型現代農業示范區600多個,一些墾區還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建了農業科技示范園、產業開發園、小城鎮等。2012年,農墾對農村跨區農機作業超過5943萬畝,供應雜交玉米、雜交稻、冬小麥的種子分別占全國同類商品種子總量的21.2%、14.9%和13.1%。
各墾區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中,也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一是堅持基本定位不動搖。推進農墾現代農業建設關鍵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關鍵是要提升自身發展水平、壯大自身經濟實力。二是堅持優化產業增效益。著力整合農業優勢資源,調整產業布局,培育主導產業,延長和壯大產業鏈,促進規模和效益雙豐收,有效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堅持依靠科技求突破。始終把推進科技進步放在突出位置,主動把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千方百計先行先試,始終立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潮頭。四是堅持改革創新添活力。積極推進農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經營主體創新,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關系,增強農業發展內在活力。
農墾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這些都凝聚了農墾廣大干部職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特別值得充分肯定。當然,我們也應看到,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仍然面臨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農業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能力和勞動者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墾區間發展不平衡等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全國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也給我們帶來新壓力和新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心裝全局,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正視問題和挑戰,堅定信心,在總結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真抓實干,扎實推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思路和目標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處于不斷的變化進步中;不僅是生產力的問題,也包括生產關系的問題,還包括上層建筑方面。從世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情況和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經驗來看,現代農業應該具有四個基本特征:第一,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前提條件。凡是現代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一定是重視了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第二,要素的集約化,這是現代農業建設水平的主要標準。第三,生產手段的科技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第四,產業經營的一體化。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糧食、畜牧等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是用產業化經營的理念來引領。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思路是,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為目標,加快調整優化結構,建立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提高生產科技含量和科技貢獻率;加快農業經營制度創新,大力推進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培養,著力培養職業農工,提高生產者素質和技能;加快示范帶動輻射,強化產業經營技術服務,提高示范帶動效應。通過統籌推進、全面提升,重點實現“六個率先”:
(一)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現代農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目前,農墾農業基礎設施總體還比較薄弱,農機裝備結構還不盡合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倉儲烘干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要優先推進農業物質裝備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3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以上。
(二)率先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根本支撐,是破解資源瓶頸和市場制約的根本出路,必須擺在農墾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位置。率先推廣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是農墾引領和示范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目前,農墾在農業科技的研發、集成運用和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還有所欠缺,要鞏固發展科技領先優勢還需繼續加大努力。要從戰略高度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使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力爭“十二五”末,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8%以上;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大幅提高,人均糧食產量達到
(三)率先實現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創新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內在加速力量,提供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活力。要充分發揮出國有農場的優勢,大力推動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墾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水平,力爭“十二五”末土地適度經營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占農業產業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四)率先實現農業信息化。信息化既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推進力量。總的來看,農墾農業信息化發展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運用和提升信息技術的空間十分廣闊、潛力十分巨大。要搶抓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機遇,搶占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制高點,積極探索新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各環節及經營管理各方面的應用,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控制精準化、管理信息化、營銷網絡化,并推動各項應用互通互聯,融合發展。
(五)率先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者職業化。人力資源是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是推進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性資源。從總量上看,目前農墾農業勞動力還處于過剩狀態,但結構性問題凸顯,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農忙季節性短缺、區域性短缺、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凸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有限的農業資源必須要由高素質的職業人才去經營。要切實轉變重物質投入輕人才投入的傾向,著力培養農業職業化人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工隊伍,力爭在“十二五”末職業農工占農墾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5%以上。
(六)率先實現農業資源利用可持續化。當前,農業物質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用明顯遞減,資源環境約束將長期存在并日益趨緊,建立在資源過度開發、物質要素超強投入基礎之上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要嚴格保護資源,強化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以較少的消耗獲得最大的產出,用既定的資源稟賦支撐農墾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耕地保有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8%以上,循環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三、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要著力抓好的六項工作
推進率先實現農墾農業現代化,必須在“四化同步”的大戰略下,在“三農”事業發展的大環境下,在農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大前提下,立足墾區實際,全面分析墾區的優勢和不足,加強戰略謀劃,突出重點,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圍繞建設糧食、棉花、糖料、橡膠、種業等大型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開展農田整治、土壤改良、田間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提高基礎地力和持續產出能力。組織實施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建設等各類規劃建設任務,加快倉儲物流和農產品加工等配套體系建設等。抗旱防澇并舉,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農機裝備數量,提升裝備質量,優化裝備結構,加快推進經濟作物、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機械化,有效提高農機化水平。
(二)著力創新完善農業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以職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規范承包合同和收費,加快發展現代家庭農場,提高其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水平,打造 “升級版”的農墾職工家庭農場。積極培育壯大專業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符合墾區實際、體現農墾特點、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切實發揮國有農場統一經營的優勢,強化統一經營服務功能,完善土地配置方式,提升土地資產的經營管理水平。創新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現代農業服務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穩步發展糧棉生產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油料、糖料、茶葉和蔬菜果品等優勢農產品生產,推進高效經濟作物集約化、設施化、標準化生產。以奶牛、生豬、禽(蛋)等優勢產業為主,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提升畜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大力發展種業,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新品種的培育;加強墾區內外部的合作,努力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種業生產基地和種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動資本聯合,引進業績優秀、信譽良好、具有共同目標追求的投資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入推進農墾企業產業化、集團化和股份化改造。加強農產品營銷網絡建設,發展新型營銷業;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繼續推進境外糧食和橡膠種植與加工基地建設,穩步拓寬境外產業發展范圍和領域,創新境外產業發展模式。
(四)著力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先行先試。鞏固提高常規技術、品種、機械的規模化組裝配套、集成應用能力,保持農墾在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推廣普及方面的優勢。積極探索試驗先進的、苗頭性的技術,強化農墾在科技創新和應用整體水平上的領先地位。在種植業上,根據區域特色,選擇水稻、玉米、小麥等重點作物和主要品種,組織開展農墾糧食增產模式攻關活動。在畜牧業上,以奶牛、生豬為重點,繼續組織開展農墾畜牧業高產攻關活動,推廣機械化飼喂、數字化管理、糞便清潔處理及綜合利用、畜禽舍環境控制等技術,建立健全養殖標準化生產體系。在農機上,以農機標準化示范農場創建為抓手,主攻生產薄弱環節機械化,突出抓好棉花、馬鈴薯等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重點開展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示范,穩步發展農用航空。在信息化技術上,找準推進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重點和方式,扎實做好玉米、棉花精準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以及農場農業信息化試點工作,大力推廣較為成熟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技術應用,重點探索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銷售網絡化技術的實現路徑。繼續抓好農墾系統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00個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場等各類先行示范區的建設,為全面實現農墾農業現代化探索路子。
(五)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完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突出抓好標準化示范園區(場)創建,積極推動種植業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標準化生產。組織開展好農墾現代化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覆蓋養殖生產經營全環節、全過程的技術、管理和崗位工作標準體系。擴大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建設成果的推廣應用范圍,推動墾區主要農產品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全鏈條可追溯。積極探索墾區可追溯企業集群良性運行機制和可追溯產品市場營銷模式,提升追溯產品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加快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建設的推廣應用,擴散帶動一批地方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追溯系統建設。
(六)著力打造一支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加強經營管理、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等全方位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條件,加強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招錄農場需要的人才,吸引大學畢業生到場或返場就業,充實人才隊伍。選送年輕職工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學習深造,增加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建設人才梯隊。充分調動系統內外資源,利用教學、科研和培訓機構,以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為重點,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培訓和交流,開闊人才視野。堅持不懈地開展適應性短期農業技術培訓和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培訓,培養一支既掌握應用現代科技能力,又懂經營管理的職業農工隊伍。
同志們,推進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事關農墾發展全局,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工作,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更加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堅強有力的工作舉措,努力開創農墾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來源: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