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集團客戶部相關人士受農業部邀請,參加了由農業部陳曉華副部長主持的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陳曉華指出:“農業部門應加大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力度,著力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著力提高信息技術服務‘三農’的水平。”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委員王安耕、方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廣乾以及中國農科院信息所、財政部農業司等單位的專家和領導出席了座談會。
本次座談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農業部的“十二五”規劃做準備,其中,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將再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移動由于承擔了較多“村通工程”,其工作在座談會上受到農業部相關領導肯定。
消除數字鴻溝
方瑜委員此前曾擔任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他對記者表示,來自不同部門的多位專家參加座談會表示了信息化與農村各項工作的大融合。“各位專家就農業農村信息化取得的成績、發展目標、思路、政策措施等展開熱烈討論,并分析了農村信息化的切實需求,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在2004到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五個“1號文件”中,都提出并部署了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及信息服務工作的任務。
陳曉華在座談會上指出,農業部門要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納入到整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
方瑜對記者表示,目前運營商的農村信息化工作多在村通工程和消除數字鴻溝方面。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于2009年度實施“村村通電話”工程推進“信息下鄉”活動的意見》中,對今年的村通工程提出明確目標,即“除四川實現99%鄉鎮上網外,其他省份實現100%鄉鎮上網”;對信息下鄉工作也提出目標,即年內在全國1萬個鄉鎮完成信息下鄉工作,實現“四個一”,其中要求一鄉建一個信息站,江西電信、吉林聯通等六家運營商確定為首批開展信息下鄉的企業。
在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后,運營商的農村信息化的工作重點已進入“信息下鄉”階段。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服務基本規范(試行)》的通知,提出了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服務的基本規范。即應具備“五個一”基本條件:一處固定場所、一套信息設備、一名信息員、一套管理制度、一個長效機制;應著力為農民提供政策法規、生產經營、致富就業、文化生活等綜合信息服務,同時代理電信話費、電費、電視費、水費等收繳工作。
據了解,此前全國各省、97%的地市、80%以上的縣農業部門已設置了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50%以上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發展了數十萬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多渠道提振鄉村經濟
從村通工程到信息下鄉,電信運營商擔負了農村信息化的眾多任務,而從信息下鄉到提振鄉村經濟,運營商應當如何推進呢?
2008年中國移動平均每月用戶增量達到730萬戶,其中近半數來自農村。據統計,農村市場帶給中移動的利潤已從2006年的數十億級的量級達到2008年的數百億,而在這些收入中真正來自農村信息化市場的卻有限。
一段時間以來,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史煒、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培芳、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等對各地農業信息化工作進行了調研,并形成一個觀點。
他們認為經過多年基礎建設,在農村信息化的一些領域,提供服務的公司已經可以開始受益,運營商通過多種渠道在農村信息化市場獲得更多利潤的機會開始出現。
或許青海移動和山東移動的做法具有借鑒意義。記者從青海移動了解到,青海移動目前已經將鄉級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納入到農村信息化整體工作中,并與地方合建了羊圈村村級信息服務站、協會農資配送車間、1200噸果品蔬菜恒溫冷藏保鮮庫等項目。
而在山東,山東移動在信息下鄉的基礎上,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工作更進一步。山東移動的蔬菜安全二維碼追溯系統,在全國率先讓蔬菜進入拍碼時代,實現了對蔬菜“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監控,借助二維碼追溯系統,消費者購買蔬菜時,只需用手機“掃碼”,即可隨時隨地上網查詢產品認證狀況等信息;農民通過這一系統樹立了蔬菜品牌,好貨賣了好價錢,實現增產增收;而運營商也就把控了產業鏈,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更多的信息化應用。
“農村涉農企業對農村信息化都有著很大的需求。”付亮對記者表示,各地經濟環境不同,運營商應將增值服務商、內容服務商等整合在一起,給產業鏈合作伙伴提供服務,讓大家投資見效,并逐漸形成良性循環。